據《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旅游局最新公布的9月份海外旅游者統計數字——35.7萬人,再次改寫了北京入境旅游有史以來的月接待最高紀錄。 盡管新成績喜人,但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必須完成的55萬國內外游客的優質接待任務,目前正處于轉型期的北京旅游業,仍難以讓人完全松口氣。 2008年8月份,北京旅游能否接待好55萬國內外游客的飲食起居?
入境客流新紀錄 9月份,一系列大型活動和商務會議在北京舉行,這使得當月來京的海外游客多達35.7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北京市旅游局局長于長江表示,“這是有統計以來的月接待海外游客人數最多的一個月。” 截至目前,北京今年已累計接待海外旅游者268.1萬人,相較于去年同期多了54.5萬人。今年初,北京市旅游局為海外游客接待規劃的數字藍圖是——年接待340萬海外來京旅游者。從接待量上看,距離目標還有71.9萬人的任務,平均到月就是23.9萬人,完成任務幾乎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源源不斷的海外游客,到底為何而來?把這個問題拋給北京不同星級酒店的管理層,卻能得出一個基本一致的答案。長安街邊一家由外資酒店管理集團管理的知名五星級酒店高層人士表示,今年增長最快的客源當屬商務客人和海外旅游散客。“商務客人的增多當然與頻繁的國際會議和大型活動有關。而海外旅游散客則是純粹被‘即將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北京吸引來的。” 酒店業內人士的這種說法,在全球第一觀光旅游公司對北京海外客源市場的一組分析數字中得到佐證。這家美國公司在一份分析報告中稱,現在到北京的300多萬“老外”游客中,70%是以散客的形式自助來京。“這當中,商務和觀光的比例是4:3。而從趨勢看,后者的人數正在逐漸增多。”與“不得不來”的商務客人和“尋找刺激”的背包族相比,通常以小團體形式活動且自主性更強的海外觀光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時對當地的資源、服務等要求都會更加“苛刻”。該報告認為,更多的海外觀光散客選擇到北京旅游,這意味著北京入境旅游正在進入轉型期,“這部分游客將加速北京由單一的旅游勝地向成熟的目的地城市轉變”。 北京需要為55萬游客解決住宿問題 可以預見,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的臨近,還會有更多的海外游客會選擇來北京“提前看看”,這將會成為奧運會之前對北京旅游的摸底測驗。摸底測驗成績一定程度上也將對最終的奧運大考產生影響。 北京市旅游局局長于長江日前表示,奧運期間應該會有25萬海外游客為看比賽特意來北京。”如果再算上往年8月份來京旅游的平均30萬人的國內游客數量,“奧運舉辦期間,北京需要為55萬游客解決住宿問題”。他表示,北京現有各種住宿設施5300家,擁有49萬張床位,“總體數字大體相當,現在的水平已基本能滿足2008年北京奧運時的住宿需求。” 但尷尬的是,通過多種途徑仍難查閱到除星級酒店外其他住宿機構的詳細信息。今年5月份,兼具海外游客和諾貝爾獎得主雙重身份的克里夫·格蘭杰就在北京說過,“不要低估游客在想要預訂房間遇到困難后的不滿情緒,這種不滿的情緒會迅速的傳播,從而導致其他的旅游者也裹足不前。”與此同時,北京旅行社業在接待方面存在的一些痼疾和空白地段,也可能對北京旅游業的前進步伐造成牽絆。 北京旅游將逐一破解難題 從現在到2007年底,北京旅游將逐一破解這些難題,搬開眼前的絆腳石。首先,就是對北京4000余家非星級住宿接待設施的家底檢查。于長江表示,“旅游局通過檢查了解基本情況,然后將這些住宿設施的分布狀況、接待條件等信息公開披露。盡快用一個專門的信息平臺發布這些消息,方便來京旅游的游客查詢和選擇。” 據悉,由賓館、招待所、旅館、公寓等沒有進行星級評定的北京住宿接待單位自行填報的基本情況表,日前已陸續匯總到北京市旅游局。當中包括了住宿機構的基本情況、客房數量和裝修改造情況。除房價、有無銀行POS機等常規問題外,包括客房冷熱水供應時間等細節問題,也成了這次家底檢查的內容之一。于長江表示,這些內容都將出現在日后搭建信息披露平臺中,作為來京游客選擇住宿地點的參考。據悉,北京市旅游局還在籌劃制訂非星級住宿機構的接待標準,以統一的服務評定標準來規范這些住宿機構,并爭取90%的非星級住宿設施在2007年之前納入到這一評判體系中。 住宿設施問題之后,其次有待解決的問題便是老生常談的旅行社接待。于長江表示,旅行社接待體系的整治,將從“推出統一的市場接待標準;嚴厲打擊市場違規行為以及培養旅游者成熟心態”這三個方面一起著手解決。與此同時,在繼續“嚴堵”旅行社不規范經營行為的常規動作之外,依據入京客源市場變化而做出的旅游接待疏導措施,也將于明年粉墨登場——以海外散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知名散客接待品牌的引入工作,目前正在加緊進行中。 據介紹,國際知名的散客接待品牌將以開啟城市觀光巴士這個“奧運城市必備產品”作為初涉北京海外散客旅游接待市場的見面禮。目前,旅游局正在制定有關城市觀光雙層車的可行性報告,并考慮盡快引進已具備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城市觀光雙層巴士品牌,“催熟”北京海外旅游散客接待市場。眼下,已有一家美國公司和西班牙公司對開發北京這塊旅游市場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