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霞 郭璐報道 幾乎每周都有幾頓飯需要在飛機上吃,經常出差的周先生對飛機上的食品也非常注意,但有一件事情讓他有些擔心:“我經常吃航空食品,但從來沒有見過食品包裝上印全食品的信息,要么沒有生產企業,要么沒有各種含量標準。”許多人在接受記者的調查時也說,在飛機上用餐就像在吃“三無食品”。
乘客:
飛機上只吃“三無食品”?
本星期一晚上,
周先生再次乘坐海南航空公司7602次班機從上海回到北京。飛機起飛后1個多小時,空姐開始向乘客發放食品。周先生說,他拿到一袋面包是塑料袋包裝,上面的信息就不全面。記者隨后看到了他從飛機上帶下來的這袋一個裝的面包,透明的塑料袋上只有生產日期,生產企業等信息都沒有蹤影。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查詢的信息則顯示,根據食品標簽新國家強制性標準——GB7718-2004《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食品含量(容量、質量)等必須在產品名稱同一展示面標注,同時標注字體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為保證追溯權,食品生產企業的詳情必須在標簽上體現,不能簡單以一個廠名了之。周先生說,自己因工作需要全國各地跑,飛機是自己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周幾乎有三分之一的飯是在飛機上吃的,“從來就沒見著哪家航空公司提供的航空食品上印全生產日期、生產廠家、食品名稱和保質期等食品該有的標注,覺得自己像在吃地下黑工廠生產的‘三無食品’”。
航空食品公司:
飛機食品有特殊性
記者隨后與為多家航空公司提供食品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聯系。該公司的賈先生說,由于航空食品的特殊性,沒有必要把食品的每一項指標和名稱列舉詳細,而且提供給航班的食物都經過嚴格審查,食品在24小時以后就屬于報廢食品。當記者問起,食品質量有無專門的機構審查時,賈先生說,他們自己內部有食品衛生檢查部門,至于有沒有讓北京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查,他回答“不太清楚”。賈先生一再強調,航空食品是特殊食品,不用像市面上流通的食品那樣,把所有信息都一一列舉。
消費者協會:
飛機不能搞特殊
朝陽區消費者協會投訴科韓主任向記者表示:“根據國家對食品方面的相關規定,飛機上提供給乘客的航空食品也應該在外包裝上注明生產廠家、食品成分及生產日期等。當乘客遇到航空食品外包裝并未有此標明時,出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明明白白消費,應該向航空公司提出疑問,并要求其給予適當的解釋。同時也可以向消協等相關部門投訴,而我們也會對此進行調查,保護消費者合法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