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鯉城區晉江河段北岸的《千年刺桐》銅浮雕群完工
10月12日,下午5時。 泉州防洪城墻北岸,半月東掛,日近西山,城墻上新落成的《千年刺桐》銅浮雕群披上夕陽霞光,與城連綿數里,頗為壯美。
從浯水閘出來,往東走沒幾步,就看見《千年刺桐》浮雕群的第一幅“衣冠南渡”。該浮雕長約30米多,高有8米許,附在水泥城墻上。城墻腳下輔以花壇,飾以路燈。“衣冠南渡” 講述的是這樣的歷史:晉朝時,北方戰亂,晉人大量南遷入泉州,沿江而居,進一步加速了泉州的開發。
《千年刺桐》浮雕群位于鯉城區晉江河段南北兩岸,整個浮雕群采用黃銅鍛造,斥資百萬。首期南岸浮雕群工程去年動工當年完工,北岸工程是今年國慶節剛剛完工的。南北岸工程完工后,形成了目前閩南規模最大的黃銅浮雕群。
南岸浮雕群共22幅,以“溫陵攬勝”為主題。記者去年就看過,覺得泉州的旖旎風光四時變化、無限美好,而用浮雕來表現總覺得是“風景死在墻上”,再也沒去看過。而北岸的“千年刺桐”浮雕群,以泉州悠久的歷史為題材,顯得厚重。記者覺得,把“死的東西”以藝術形象再現在墻上,“活”了歷史。這組浮雕群有“衣冠南渡”、“閩海賢才”、“泉南佛國”、“市井十洲人”、“絲路揚帆”、“飛檐翹脊”、“古樂南音”、“戲曲奇葩”、“風淳俗美”等共18幅,長達1500米,再現了古泉州轄區繁榮發達的景象。
“絲路揚帆”浮雕,再現一段歷史故事。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命從泉州港啟航,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遠嫁波斯。一晃八百余年,晉水依舊流,公主今安在?生命消失了,而歷史卻記載著馬可·波羅和公主闊闊真走過的地方,泉州人如今讓公主和旅行家“活”在墻上。
記者走到浮雕群的盡頭,看到一塊浮雕群碑記。上面記載:“鯉城人民政府廣邀文史、藝術專家,稽典籍,核異聞,集廣思,定取舍,創晉江北岸銅質浮雕群。洋洋大觀,綿延數里,是融人文與自然環境為一體之新風景,命名《千年刺桐》”。��
“閩海賢才”這組浮雕,刻畫了一位位泉州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和名人。
新聞鏈接
拾荒者猛砸銅浮雕
銅浮雕群如何保護管理應引起注意
記者徜徉在浮雕群前,獨自瀏覽歷史,欣賞大師的浮雕藝術。
就在“閩海賢才”浮雕前,看見一個拾破爛者用力敲打弘一法師浮雕,發出“哐哐”的黃銅聲。記者正舉起相機,拾破爛者就隨飛舞的蜻蜓一閃,遁進旁邊的龍眼樹林中,現場看不見一個巡邏的人。記者心中一沉,泉州夜景工程的燈被盜好幾遍,將來誰來保護這上百萬元的藝術品?
這一段800米,格外幽靜。靠江是一片千畝龍眼林和一些地瓜園。數十米高的防洪城墻將城市的繁華和喧嘩隔開,偶而聽到城里傳來幾聲狗吠。
不遠處,有一名男人在割草。他告訴記者,他姓鄭,以前生活在這片龍眼林里,是“浯”的,是農民。他養兩只牛,每天都來這里割草。他說,浮雕群工程是這兩天才做完,工人剛走。這兩天他也看見有些拾破爛的徘徊在銅浮雕下,賊眼溜溜。
夕陽下,歸巢的鳥兒林中鳴叫,此起彼伏,遠近呼應。為防拾破爛者回來,記者決定在“閩海賢才”浮雕前多呆一會兒。在歐陽詹、何喬遠、李贄和弘一法師浮雕前,與泉州歷史的名人一起聽鳥語,感悟人生。
但愿有關保護管理措施跟上,讓銅浮雕群永遠美麗。
文/圖 本報記者 林森泉
(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