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大擔、二擔有望開放觀光的消息披露后,神秘的小島成為熱議的焦點。自古以來,大擔、二擔與廈門關系密切,但近幾十年來,因變成臺軍軍事管制區,大擔群島變成了廈門人無法涉足的秘境。
大擔天燈峰有廈金首座“燈塔”
據說,很多年前,大擔島上住著一位老和尚,他侍奉媽祖,祝禱來往船只平安。那時海上沒有燈塔,每天太陽一下山,老和尚便會到島上最高的天燈峰上點燃油燈,為夜航的船只指點方向。這便是廈金海域第一座航標燈了。這個故事在廈門人口中代代相傳,還被記載在廈門史料中。
大擔面積約0.79平方公里,二擔(小擔)面積約0.28平方公里,歷史上與廈門屬于同一行政區,《廈門志》中這樣描述它們:“大擔嶼,在廈門東南海中,連小擔嶼、浯嶼,為廈門海口。”其中《嘉禾海道說》還描述了大擔、二擔與廈門的關系:“北望高浦,西界海澄,東扼烈嶼,南臨大海,汪洋浩瀚。障以太武,外與金門相為犄角,二嶝(大嶝、小嶝)防于內,二擔(大擔、小擔)捍于外,浯嶼則孤懸海表。”而在同安古地圖上,也繪有這兩個島嶼。
大擔媽祖坐鎮廈門前園宮
廈門本部巷曾有座前園宮,供奉的是從大擔島請來的媽祖神像。據說,前園宮媽祖是從大擔島分靈來的,十分靈驗,有一次人們前往大擔請火時,把大擔媽祖“偷”到了廈門,后來通過民間擲筊,媽祖愿意留在廈門前園宮,因此每逢祭典,廈門前園宮都要護送媽祖去大擔請火。當年去請火過的老人告訴記者,大擔有個沙灘,沙灘上有個小灣,那是停船的地方。抗日戰爭前,島上有幾個看守燈塔的人和幾個老和尚,島上不種植水稻,老和尚便種了些地瓜,以此維生。
現在的前園宮改建成了環衛處辦公處,但廟堂的柱子上還留著當年的對聯,“無力放生須戒殺,有心為善莫欺天”,為近代著名書法家唐駝所書。
大擔島上有近兩百座宮廟
來自金門的黃振良先生告訴記者,大擔島上一向人煙稀少,幾十年前成了軍事管制區后,更是犬吠不聞。歷史上,島上的人為了有所寄托,便搭蓋寺廟。如今,小小大擔島上竟有176座廟宇,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矗立在全島制高點的“大擔寺”,又名“護國寺”,供奉觀音菩薩,守護整座島嶼;“北安寺”中供奉的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一直受到島上軍民的虔誠膜拜,被當成精神支柱,因此該廟被多次重修,規模逐漸擴大;北山上還有一間“寶靈寺”,相傳是施瑯征臺凱旋后向廈門民眾集資所建的,供奉媽祖,后來寺廟在戰爭中損毀,人們便用“寶靈寺”殘留的建材在北山石壁上建了今天的“北山寺”。
金門研究專家張再勇先生介紹,大擔島上除了有眾多的寺廟,還有許多古石碑、古石刻。古時候島上風光綺麗,許多文人騷客常常相約登島,飲酒作賦,順便把墨寶留在了島上的花崗巖石上,如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有“閩南保障”、“第一津”、“鳳崗”、“雪浪銀濤”等大幅題刻,還有許多詩刻、記事,以清乾隆年間的最多。
【相關】
大擔三年內開放觀光
據臺灣媒體報道,大擔群島3年內將全面撤軍并開放觀光,臺“文化部長”龍應臺日前登島實勘后表示,大擔島是全球最具“冷戰”代表性的島嶼,她會與“國防部”協調,開放觀光前至少給“文化部”3個月文資調查時間,讓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保留。
對此,金門縣長李沃士表示樂見其成,將全力配合。他并反映金門許多軍事設備與武器正隨著軍方移防、裁撤而一點一滴地流失,希望軍方能讓更多觀光資源留下來。
【背景】
大擔二擔:
離島中的離島
大擔島(臺灣稱大膽),距金門島約12000米,距廈門島約4400米,目前隸屬小金門,與二擔合稱“前線中的前線,離島中的離島”。大擔群島包括大擔、二擔、三擔、四擔、五擔等小島,總面積不到1.5平方公里,島上沒有居民,只有大擔、二擔有百余名臺軍駐扎。由于高度的戰略地位,幾十年來,大擔見證了兩岸關系的風云變幻。兩岸軍事對峙時期,蔣經國到大擔視察時,下令將大擔島改名為大膽島。陳水扁主政時,曾借機在大擔島宣示兩岸政策。如今,每年都有上百萬陸客搭觀光船前往“海上看金門”。今年,臺“國防部”與金門縣政府商定3年內將在大擔、二擔撤軍并開放觀光。一旦開放觀光,陸客可循“小三通”途徑直接登島觀光。